網頁

【活動花絮】溪流社區的居民 --水域生態觀察


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你是否還在盼望起溪畔玩水時的清涼暢快呢?清澈的小溪,除了你我玩水的腳步以外,還有許多小小居民們生活在這個流動的社區裡喔!

只是,他們通常躲在溪底石頭的背面、或者移動快速,一閃而逝的身影,讓你我都來不及察覺他們的存在呢!


在今年的 5/14 及 5/22 日,內雙溪夥伴與臺北市的大小朋友們一起踏入雙溪,在講師的帶領下,一起探訪溪流社區的居民,來看看他們找到什麼吧:


溪底石頭上的蝦虎


蝦虎:我不是蝦子也不是老虎,是一條魚喔!為了在湍急的溪水中生活,我把腹鰭變成吸盤的形狀,讓自己牢牢地吸在大石頭上,不會被沖走。偷偷告訴你:我有神奇的保護色,遠看和石頭的顏色很像喔!
石蠶蛾寶寶的豪華公寓


長鬚石蠶:我和陸地上的蠶寶寶一樣,小時候是扭來扭去的蟲蟲,長大了會結繭羽化,變成有翅膀的石蠶蛾。我最特殊的地方是,我會吐絲黏住小碎石,築成水底的豪華公寓,讓我住在裡面,躲過魚類的攻擊喔!
輕功水上飄的水黽

水黽:我常常在靠近岸邊的平靜水面上跑來跑去,細細長長的腳總是被人誤認成蜘蛛呢~其實這是我可以踩在水面上的祕密武器:我的腳上有很細的纖毛,讓我可以藉由微小的表面張力,站立在水面上喔!
圓圓又扁扁的「石錢」


扁泥蟲:我躲在溪底石頭的背面,你發現我了嗎?為了避免被水沖走,我的身體長得非常非常扁平、牢牢地貼在石頭上(可別硬把我摳下來喔!)因為長得圓圓扁扁的樣子,我又有個外號叫做「石錢」~

你是否也很驚奇,每年夏日烤肉的溪畔,竟有這麼多小居民就在你我腳邊的溪水中生活?其實,他們都需要清澈乾淨的溪水,讓他們能好好呼吸;需要溪底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讓他們能夠藏身、覓食;需要溪畔有許多健康的森林,維持溪流的穩定與營養。

雙溪的上游,是有清澈流水、大小石頭、與森林覆蓋的健康溪流

        自然溪流,除了可以提供生物的棲息地以外,還有什麼重要的故事呢?與小朋友們來不及說的溪流故事,我們留到了6/19準備對大朋友們說說:內雙溪在 6/19(還有一梯次的「水水內雙溪」成人主題課程,想親自下水看看小生物、想知道更多溪流故事的大朋友們可別錯過囉!!







※ 閱讀更多內雙溪的溪流故事:







【課程預告】6月19日--水水內雙溪成人限定版來囉~

對於依傍在城市旁的溪流,你有什麼想像呢?你又多久沒有放鬆心情親近自然了呢?

內雙溪自然中心歡迎教育工作者、對水資源議題有興趣的一般大眾參與6/19日的「水水內雙溪」成人限定版課程,一起踏入溪流,探索居住其中的小生命吧~


【活動時間】6/19(日)9:30~16:00
【活動對象】18歲以上一般大眾
【報名時間】5/24(二) 12:30
【活動費用】免費,僅需繳交活動保證金300元/人 全程參加後將現場全額退還~
【活動聯絡信箱】nsx.service@eeft.org.tw
【活動聯繫電話】02-2841-4705#12 /0975-457-132
 (因工作團隊投入課程時將無法接聽電話,建議使用 mail 聯絡)

完整課程簡章:水水內雙溪-活動簡章

本次課程已額滿,謝謝大家對於中心課程的支持!期待下次活動相見囉~

【新聞稿】看見溪流安靜蟄居 臺北市的水水生命力!

看見溪流安靜蟄居 臺北市的水水生命力!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新聞稿
發稿單位:森林遊憩科
發稿日期:105年5月23日
聯 絡 人:科長 陳彥成
聯絡電話:0988-823653
看見溪流安靜蟄居 臺北市的水水生命力!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5月份在內雙溪自然中心舉辦2場「水水內雙溪」主題活動,帶領臺北市的親子朋友走進清淺溪水中,找尋蟄居溪流的精彩小生命!親身體驗溪流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大地處表示,大小朋友初次涉入溪水中,常見驚呼拉開探索自然的序幕,水流的冰涼、石頭的滑溜,深刻刺激你的身體五感。內雙溪自然中心教師群將帶領學習在溪中行走的要訣,運用各種觀察工具與觀察方法,向溪流中許多魚蝦,說聲「嗨」!
  大地處森林遊憩科長陳彥成表示,內雙溪自然中心位於士林區雙溪流域的中上游。每年均提供環境教育課程,推廣森林與溪流水資源的重要。今年除了五月的親子梯次以外, 6月19日將舉辦「水水內雙溪──成人梯次」,歡迎18歲以上的大朋友免費報名!
  6月19日的課程,將探討水資源的利用管理,對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影響,也將與大家一起玩「悅讀水森活」桌遊。歡迎對於探索水資源有興趣的朋友們報名參加喔!自5月24日中午12時30分開放報名,限額30人,額滿為止。所有課程資訊及最新公告,都在內雙溪自然中心部落格公布,或e-mail至電子信箱nsx.service@eeft.org.tw,或電話洽謝小姐,電話:(02)2841-4705#12。
ps.如需引用相關圖片,請至「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網站(http://www.tcge.taipei.gov.tw/)參考下載。


在講師的帶領下,進行溪流觀察~
在講師的帶領下,進行溪流觀察~
在溪裡自由地展開探索之旅 在溪裡自由地展開探索之旅
利用窺箱,看見水底發生的小秘密 利用窺箱,看見水底發生的小秘密
使用科學調查工具,一起當公民觀察家
使用科學調查工具,一起當公民觀察家
翻起溪底的小石頭,可能有大驚喜喔! 翻起溪底的小石頭,可能有大驚喜喔!
水教材桌遊,讓大小朋友都精彩投入~ 水教材桌遊,讓大小朋友都精彩投入~
不起眼的角落,有許多生命的痕跡 不起眼的角落,有許多生命的痕跡
一起加入雙溪豐富的生命饗宴吧!
一起加入雙溪豐富的生命饗宴吧!
Angular JS

輸入這種飲料的名字(中文:三個字)

result : {{result}}

var app = angular.module('jsbin', []); app.controller('DemoCtrl', function($scope) { $scope.answer = 'here'; $scope.result = ''; $scope.changeAnswer = function(){ switch($scope.answer) { case '龍舌蘭': $scope.result = '答對啦!龍舌蘭是提煉自....'; break; case '龍舌蘭酒': $scope.result = '答對啦!龍舌蘭是提煉自....'; break; default: $scope.result = '沒猜中哩!找找現地的植物,再想想~'; } } });

【活動訊息】5/21(六)台北自然生態保育活動,在四四南村與大家相見~

 

今年,在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前一天,
是臺北市的「臺北自然生態保育活動」
內雙溪將與其他自然保育夥伴,
一起在「信義公民會館 (四四南村)」與大家見面喔!

複眼.微觀 FB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ef2016/?fref=photo

【活動花絮】手心裡的森林:尋找竹跡

在郭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走進竹林,
認識、親近、了解、利用。順應著自然的節奏。
       蘇軾曾云:「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言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人們的生活曾與竹子密不可分,不過,隨著時代演進,更多材料的出現,讓竹產業漸漸凋零,傳統工法也慢慢失傳。這些過去的常民智慧,就這樣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十分可惜。
       本次內雙溪邀請到雙溪上游的在地農友:郭登源老師,來分享數十年累積的田間智慧,讓我們一起走進涼風颯爽的竹林裡,傾聽自然的呼吸吧!


       在園區步道旁,一整片青翠蓊鬱的綠竹林,一陣微風拂過,發出颯颯聲響,頗有禪意。一想到綠竹,有些夥伴詼諧又興奮地說:「哇~是綠竹耶!今天是要上山採竹筍嗎?」在炎炎夏日,一道涼拌綠竹筍,實在是一大享受啊!不過園區的綠竹林,已久不做採伐收成的管理,長出的竹筍口感不如市面上的鮮甜可口。從這個話題中,學員也才瞭解,為了保持竹林的健康,須適時進行疏伐,才能控制竹林密度,使新生竹子有生長空間,維持延綿不絕的竹林生態系統。 此外,郭老師說在挑選竹子進行疏伐時,應保留竹齡三年以下新生竹,使其繼續生長;長到第四年的竹子已足夠堅韌成熟,可砍下作為各種利用。而竹齡超過七年就必須砍伐,避免因地下莖老化影響水源涵養能力。這即是所謂 竹林經營俗諺中,所謂「留三去四不留七 」之說喔!

不知道該如何辨識竹齡嗎?郭老師提供一個簡單的小秘訣:
盡量挑選黃褐色的竹子,年齡較老;保留年輕的嫩綠竹子讓他繼續生長喔!

        沿著環山步道繼續往上走,來到了一片翠綠的桂竹林區。桂竹是台灣特有種,也是台灣生長速度最快的竹類,一天能長高 20 多公分呢!而桂竹也具有極佳的韌性,是竹編材料的優良選擇,古時候經常以桂竹做成斗笠、籬笆、掃帚等民生用品,用處非常多元,是相當重要的經濟性植物喔!

在夥伴的分工之下,很快就蒐集到滿滿建材囉!

砍完的竹子該怎麼搬運呢?夥伴們運用老師所傳授的老方法:
在步道旁尋找藤類、月桃等富含纖維質的植物,
用石頭將纖維敲扁之後,就可以當作堅固的繩索使用了!
        經過大家一番努力,所需要的材料終於蒐集齊全,準備開始動工囉~不過這麼多的建材,該如何分配運用在我們的可食地景工作上呢?首先,較粗壯堅硬的綠竹可以用於建造戶外落葉堆肥區,順應自然界中的能量循環,同時為可食地景持續產出未來的沃土。而比較細小的桂竹則可以做成苗圃旁的低矮圍籬,不但美觀,也可避免小朋友在觀察時直接靠近而破壞苗圃培土。


以層層堆疊的粗厚綠竹作為圍柵、再利用桂竹皮的韌性捆綁固定
──不用一根鐵釘、接合劑,就可以製作出穩固的落葉堆肥區。
據郭老師說,以往連房子都是用相同、只是更嚴謹的工法製作出來的喔!

夥伴們發揮創意與美感,為苗圃創造出美觀又實用的圍柵。
最重要的是:這些圍柵來自場域中年老、被自然淘汰的竹材;
經過工作夥伴的慧心巧手轉化後,再生為新地景的重要組成;
而在未來,這些材料也終將重新回到土壤,成為森林大地的養分。

        在兩天的課程中,有來自國際的自然系統設計,也有世居在地的傳統常民智慧;有腳踏實地的動手操作,也充滿各種經驗交流與歡笑。從打造可食地景,到認識竹林管理和竹材實做應用,其實已經利用現地資源,進行了一次「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永續設計理念的在地實踐。秉持向大自然學習的精神:自然界當中沒有「廢棄物」的概念,所有物質都是養分、都可以經由設計管理,循環利用。在課後的分享中,夥伴們對於友善種植、永續自然的理念與體會,感覺又更深了一層呢!

種植不單一、形狀不規則、模樣也不整齊的可食地景苗圃,
是我們仿效大自然的有機與多元,尋找人為利用與自然循環之間的平衡。
        內雙溪自然中心,秉持「森林綠生活」的特色主軸,從各式容易親近的課程開始,與參與夥伴一起探索自然、實際行動、進行回饋與反思。想知道更多關於內雙溪的課程嗎?內雙溪還關心哪些重要的環境課題?請隨時關注部落格最新資訊,或者加入訂閱「內雙溪快訊」,就可以掌握我們第一手的消息囉!


※ 「〈手心裡的森林〉可食地景工作假期花絮」上、下篇,由內雙溪協力小組成員:蕭維庭撰寫、內雙溪小編群編輯完成。(點我看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