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活動花絮】 造出一個健康「食」、照顧「土」的可食地景(下)


  隨著上篇花絮中,夥伴們所學到的新知識,接著我們就要在中心動手實作啦!一早,各位夥伴們早早就來到內雙溪自然中心集合。今天,內雙溪一個既好看、好吃又以照顧環境為前提的地景即將完成。你跟小編一樣很期待嗎?

收集完所需資材,即將開始動工的場地,究竟最後會變出甚麼神奇的東西呢?



動手整地囉~

        因應前幾次唐敏老師與內雙溪工作夥伴們的探查結果,施作地有著本身土質為黏土,不適種植,以及長期積水的困擾。因此,大夥的第一個工作,便是挖出可以具有排水效果,又有保持土壤濕潤的生態溝渠。然而,溝渠的挖置並非蠻力就足夠,多虧多位經驗豐富的夥伴,這個重要的任務才能順利進行,讓小編這個門外漢學到如何運用鋤頭和鏟子夯土的技巧以及砌石的訣竅,真的可謂「做中學、學中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有的事情看似簡單,其實都蘊含大大的哲學。
過去有務農經驗的兩位大哥,在過程中紮實地運用在地知識,可說是這次的大功臣!

     在一部分的夥伴們正在和溝渠奮鬥的過程中,其他的夥伴們手上也沒閒著,有些開始為準備堆肥的區域進行除草;有些正在為剛蒐集回來的資材做進一步的處理,分工將稻草或剪或剁的裁切成適合的長度。在分工合作下,很快的大夥們便將前置準備處理好了。


利用手鋤翻土清除表層雜草,這些雜草最後也貢獻成為菜圃最底層的土壤與養分
        小編特別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在一同將樹枝或折或踩地分成小段的過程中,看到大家十足地樂在其中,真心覺得這是個紓解壓力的好活動啊!

人人都是設計師,動手建置菜圃啦~

        將所有材料準備完之後,老天爺也為我們準備了一個大大的好天氣,可食地景建置就要開始啦!首先,如課堂中所設計的,我們打算做出兩種菜圃,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鑰匙孔型,也將建出另一種鱗片型的菜圃。雖然形狀不同,但操作的步驟與概念是相似的:

        鑰匙孔型菜圃以人為中心點,手為半徑,利用木屑在地上畫出鑰匙孔形狀的圓型菜圃雛形,鑰匙孔的開口方向則依施作地的走道、排水方向設置,各方面的考量讓我們體會到考量人與地、因地制宜的設計精神。

        鱗片型菜圃的中心點是一塊大段木,將段木定位擺放後,同樣用手的長度為半徑,段木為圓心,以木屑在地上畫出鱗片的形狀。這時可能有人有個疑問,段木的重要性是什麼呢?原來呀~老師說:不只是要段木,還要是已經有菌的腐木更好,別看這已經是生命末端的枯腐木他的功能可多著呢!」腐段木能在分解初期增加厚土空氣的流通,在後期也能藉著原本身上的菌種分解腐木及覆蓋在上的資材們,提供菜寶寶們養分!原來~腐朽的木頭有這麼大的功用,真的不該小看大自然的巧思呢!

        同時菜圃的選點也是一個不小的學問,唐敏老師在過程中提醒我們,這些菜圃應該垂直坡向,交錯擺放,如此才能讓每一個小菜圃如同層層的攔截網般吸收地表流過的雨水,而這些菜圃就如同森林中散布著的樹木,不只能生產,同時兼具水土保持的功能。


在鱗片型菜圃的最底下,可是埋著一根大段木,等待他慢慢分解喔。
        再來,就開始建構我們的厚土栽植區了!用從旁邊溝渠挖出以及除草時耙出的原土打底,再迅速的依上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堆肥(由下而上依序是:生廚餘→落葉腐植土牛糞碎枝條腐植土),最後再鋪上一層原土包覆所有的堆肥材料,並覆蓋稻草達到保濕效果,菜圃的基礎建置就完成了!是不是很簡單呀?


夥伴們藉著昨日所學,將一層層資材堆疊,合力完成鑰匙孔菜圃~
在堆疊完成後,是不是像極了地景上的菱形小眼睛呢?
可食地景多變化,種菜美觀不可少

  當基礎的菜圃完成後,老師又帶著我們施作兼具生產與景觀功能的「螺旋狀菜圃」。「螺旋狀菜圃」之複雜需要大家不疾不徐,慢慢的施做。先把收集來的石頭擺出像蝸牛殼的形狀,接著與厚土種植法一樣,一層層的把資材疊上,在疊到與石頭等高時,繼續加高石頭,土壤跟石頭一內一外的向上堆疊,堅固彼此的結構。並且注意高度必須從外圍往內層漸漸升高,才能做出螺旋向上的菜園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從天而降的雨水妥善的被運用在每一層中,高度也方便園丁們未來的管理及採收,不僅可以生產食物、方便管理者又可以管理水,這就是向大自然學習的魅力一個事物的發展不單只有一種功能,而是讓所有資源都能充分的被運用。



螺旋狀菜圃雛型,在層層堆疊後就成為了可以妥善利用水的美美菜圃了!
逐漸成型的螺旋狀菜圃,石頭的挑選與堆疊可不是件簡單的技術!
最後的加工

在菜圃周圍釘上 垂直的竹子立柱
  經過大家的一番努力,草地上已經完成了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晶,一區區的小菜圃飽滿的挺立著。接著就是架上小圍籬,以避免遊客、動物們不小心踩踏在菜圃上。學員們把收集來的竹子切成等長,釘在每個小菜圃的邊緣,這樣就完成了圍籬的支架,然而護欄的部分卻因為竹片不足而被迫暫時停工,好在老師跟學員們心中都有解決問題的精神,就地開始研究起現有的材料怎樣應用在圍籬上,最後兩樣材料被派上了用場:竹子上的側枝、成堆的稻稈。
 
  竹子上細小的側枝在幾位大哥的巧手削下後藉由本身的彈性,一前一後的纏繞在垂直的支架上形成了橫向的圍籬。另外成堆的稻稈則從其中一位對於農事經驗豐富大哥的手上,編織成一條細長的「稻草繩」,其他學員也圍繞在大哥周圍學習這獨特的技法,也有許多大姐把編頭髮的技巧用上,也編出同樣效果且美麗的稻繩,圍繞在垂直的竹子上成為了另一種風貌的圍籬。在活動中,每個夥伴各展長才,每種材料都發揮了無限的可能呢!


夥伴們一起編織稻繩」,透過傳統的手法,運用自然元素的本質
圍起另一種風貌的圍籬呢!

  在一切都接近完工時,由於菜園所在的位置上方有一個生態水池,由園區的管理人員表示:可能因為水池底部透水的關係,讓水慢慢下滲至此場地,因此在菜圃旁總是持續有水滲出,使得施作基地的土地變得泥濘。」參加的夥伴與老師覺得這個問題讓辛苦建置起來的菜圃有些美中不足。
  因此夥伴們開始討論該怎麼解決此問題,最後決定在菜園旁建規劃了一條引水道,將水引導到原先挖出的水池當中,並在水池建立溢洪道。面對問題,以正向的態度面對,適應環境的解決問題,原先棘手的滲水,反而讓水池的水有了源源不絕的水源,也讓菜園的土地能常保濕潤。

大家齊心在菜園旁挖出了一條引水道,
避免栽植區過於泥濘,也讓整各區域有了流動的水源!

種下屬於你手心裡的森林

  地景完成了,但還少了「可食」的元素。最後一個步驟當然就是要把菜苗給種上去啦!各種菜被巧妙的分配在菜園不同位置,秋葵、辣椒與茄子等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採收的植物種在菜園的最上層,等待其茁壯再採收,而珠蔥等短期作物則種在邊邊,方便近期的的採收及再種植,其他如九層塔跟芳香萬壽菊的植物也穿插其中,除了觀賞、可食外,還可以幫其他的作物驅蟲,不用農藥也能讓作物們順利的成長!

撥開幫土壤保濕的稻稈,種下菜苗~
在參與的夥伴們一起努力下,你們一定要好好長大呀!
  在菜苗種植完後,可食地景也終於算是大功告成了!感謝各位參與的夥伴能在這次的課程中一起學習、一起努力,雖然辛苦,但也在這過程中,讓自己更親近自然、放鬆心情、能有機會實踐並學習永續設計的理念,透過工作享受如同假期的踏實!


  這是內雙溪的一個小小的嘗試,但卻是中心朝向更永續發展的一大步,把人帶進這緊密依存的生態系之中。期勉未來可透過可食地景啟發更多後續參與課程的夥伴,一起把這融入自然法則的永續設計帶回家,讓人人手中都有一片小小森林!

內雙溪自然中心--手心裡的森林 工作假期 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