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自然筆記] 世界河川日,雙溪上下遊

        雖然與現今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大相徑庭,但臺北盆地著實是個被水系與山群包圍的樂土。大屯火山群在北部形成獨特的地質景觀,吸引了清代的郁永河遠渡黑水溝來考察硫磺礦藏;沈積地層從古老的海洋裡升起成為西部麓山帶,供居住在此的子民從地底的骨脈取得富有經濟價值的煤礦、鑿出堅硬可作為建材的安山岩。

        歷經百萬年前的地殼變動後,古淡水河也終於定下如今綿延曲折的樣貌,接納了來自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三方的水系,世代供養了早期發展於此的平埔族人,也孕育出台北城中最古老的漢人聚落──艋舺(平埔族語Bangka,獨木舟之意)。

日治時期,日月潭原住民所使用的獨木舟,
型態上也許就十分接近平埔族的「Bangka
(圖片來源:前衛出版社)



        於山、於水,這塊土地的樣貌,都密密影響了居住其上的人們、而世世代代後,人們也同時影響改變了這塊居住生活的土地。

        百年過去,水門外的河川中已經見不到「莽甲(Bangka)」的身影;水泥建築也讓清代的採石場徒留遺跡。但,城市邊緣的天際線上聳立的,依舊是不語的山頭;堤防外的河道中奔流的,仍然是百年前曾經灌溉生養起臺北盆地發展的水。

        如今,這些構成台北歷代住民生活的地景,又是什麼樣子呢?雖然淡水河之源的塔克金溪,深藏在大霸尖山背後的深谷中,不過,他還有一條台北市內的重要支流,雖然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精彩,但卻可以在短短的旅程內,從上游到下游完整走訪──我們就一起跟著內雙溪小編,帶上簡易的水質檢測藥劑,看看「雙溪」從上游到下游的樣貌,以及河流與城市共居以後的改變吧。

        雙溪,比較為人所知的通常是「外雙溪」這個名字。由內雙溝溪和菁礐溪匯流而成,在匯流之上的區段一般稱為「內雙溪」,匯流之後就是俗稱的「外雙溪」了。而追溯起雙溪的源頭,可以一路追上陽明山平等里的左右兩側。右手邊,150年歷史的坪頂古圳,說著雙溪與先民的古老情緣。左手邊,是萬山煤礦的殘破遺跡,講著臺北盆地50年前的產業樣貌。

水圳與梯田,是雙溪與人最初的互動
(圖片來源:台北市親山步道主題網)

        從陽明山的山麓上順流而下,途中經過鄰近內雙溪自然中心的碧溪橋。



        橋下的淙淙溪水及平坦大石,每到夏天總是吸引許多民眾來此烤肉消暑。這個河段同時也擁有雙溪最大的自然潭面,幽靜而靈氣逼人的深潭,似乎也讓不少修行者選擇來此精進。那麼,讓我們用肉眼和水質檢測的簡易藥劑,一起看看這一段的雙溪模樣吧。

水質檢測的結果,溶氧量高,酸鹼度則是靠近8的深綠

        這裡還算是雙溪的中上游,溪水的樣貌相當多變。靠近岸邊的淺水區裡有小小魚苗游動著,河道中間的深潭裡有成年的苦花、台灣石賓等屬於上游河川的魚類。附近的河岸上,不時出現紫嘯鶇尖銳的長鳴及美麗的紫色羽翼。使用藥劑測試,這裡的酸鹼度顏色落在深綠色一帶,應該是中性偏鹼一些。

        沿著至善路往下游河段前進,雙溪在途中分成兩股又重新會合。河中烏龜島上的第一排房子,當地人會指著它說:「張大千就住在那裡。」會合後再往下游不遠,右側也有一條支流來會。這裡,就是大家提起「外雙溪」三字,印象最深的故宮前方。



        我們隨著內雙溪小編一起穿過馬路,從故宮對面7-11旁的小徑走進去,就看到了潺潺雙溪在橋下的身影。寬廣的河面,靜靜地流動著。比起上游的碧溪橋,這裡的溪水變得和緩安靜,但溪畔依舊有許多自然的溪石,上頭站著三兩隻耐心守候的夜鷺。下去取水樣的小編驚擾了一條蛇兒,細細的身子咻的一下鑽進水中,頭一抬一抬地游走了。

檢測的結果,PH藥劑顯示出的水色微微淺綠。

        過了婆婆橋,雙溪的兩岸開始出現許多水泥構造物。房子與水,越來越接近了。這裡的水質比起碧溪橋要明顯偏酸,溶氧量還是不錯的。

        離開故宮前方的婆婆橋,繼續沿著至善路,經過中影文化城後,來到東吳大學對面的至善公園。穿過至善公園的榕樹群,沿著斜斜的草坡下切,青翠的雙溪就在眼前。



        這裡的臨溪樣貌又截然不同(至善公園前,就是臨溪橋)。接納了所有從山區會進的支流,河道變得寬廣,不斷潺潺而過的流水,看得出水體變大、流速也增加了。兩側的水泥護岸變高、變得陡直,河畔也多出一條寬寬的綠帶行水區,平時是屬於各種植物的空間。別墅區就位在水岸第一排,但保持了高高在上的安全距離。

檢測結果,這裡的PH值又回復偏鹼性的深綠,溶氧量高。

        在粼粼的波光中定睛細看,可以看見水底溪石間,有不少慈鯛科魚類黑色的胖大身影,在近岸的草叢間穿梭來去。日前,內雙溪自然中心的學員們在此作生物調查時,還意外發現一隻剛脫殼的毛蟹呢!

        離開至善公園,馬路上的車子明顯變多;道路也暫時和雙溪分開,不能長相左右。不過,在泰北高中前的雨農路右轉,我們就又回到雙溪身邊了。



        自此開始的雙溪,變得越來越有城市的氣息。我們再無法只是穿過一片草皮、或者下切一道小坡,就能親抵溪水旁邊。沿著河堤的人行階梯往上爬,階梯上的警語提醒大家颱風汛期切勿進入河濱公園。

        雨農橋下的河濱公園,架設了一排小小的兒童遊樂設施。越過草皮,看見緩水靜流的雙溪。湖綠的水色,已經不復見溪底的石頭。偶爾,可以看見潛底的魚兒浮上來吐泡。兩側的行道樹綠意盎然,成排的綠蔭往上游延伸,視野最終還可以連到以陽明山作為背景的深綠底色。

酸鹼度的測試,明顯發現變成比起上游的深綠,更偏向黃綠色了。

        離開雨農橋,順著堤防往下走,不久,就來到與天母交會的福林橋下。

        同樣是翻過河堤的階梯而下,但,這裡的景象就沒這麼可喜了。來自中山北路天母方向的大排匯入,這裡的雙溪水,開始呈現暗濁的墨綠色,水面上也出現一些白白的浮沫。站在河畔時,撲鼻而來是明顯的水溝味。不過,還是有不離不棄的白鷺鷥,就站在大排匯入的匯流口守候著。若說雨農橋下的雙溪,是一盞白毫烏龍的微笑;那麼福林橋的下的雙溪,就是泡泡太多又過甜的摩卡,黏重滯口。


溶氧量變成比較低的粉色,酸鹼度也更加偏酸性了。

        離開充滿味道的福林橋,向科教館的方向行去。科教館的側近,就是美崙公園。越過美崙公園對面的堤防,來到雙溪橋畔的河濱公園。



        這裡的水,已然有了「河」的樣貌,難以再和苔痕班班的溪石、與會躍出白色閃亮水花的歡快雙溪作聯想。河堤內整齊寬闊的水面被風吹起陣陣浪湧,河堤外高高低低的大樓組起了玻璃色天際線,閃亮的金屬質感與河面的粼粼水光互相映襯,很有城市水濱的超然冷硬風采。

溶氧量比福林橋下高一些,酸鹼度也回到中性的淺綠。

        再往下,雙溪就即將匯入基隆河了。從發源的陽明山山麓開始,短短幾公里的路程,我們從上游到下游,直觀地看見了雙溪的樣貌。溪石歷歷、飛揚佻脫的活潑川流,循著圳道、流進人們的梯田裡;被雙溪淨水廠攔下、流進士林與北投地區的自來水管裡。漸漸地、不再大老遠地進入圳道或水管裡繞轉,悠悠雙溪水開始和人們比鄰而居。漸漸地、住得越來越近、拘束也越來越多,畢竟,誰都不想身邊住個性子暴烈的鄰居。漸漸地、越來越多的除了拘束,還有來自大排、與其它排水管路的負擔。最後,雙溪就變成了自行車道旁的那一線風景,釣客笑說裡頭有許多大魚、但污染太重了不能吃的。

        河面上吹來一陣氣味清爽的風。

        那麼,你看見了嗎?屬於溪流的、河川的、水的生命。從來就不僅僅是流過而已。

        形塑了人們生活型態的水、終究也禁錮在城市的框架中而被形塑。但與溪流互動的,不只是人們,還有那些在水岸林間尖銳長鳴的紫嘯鶇、溪石之間銀閃閃的苦花、婆婆橋畔等待的夜鷺、臨溪橋下努力的毛蟹、福林橋天母大排前不離棄的白鷺鷥、躲在墨綠色水底吐泡的琵琶鼠......

在碧溪橋下遇見的馬口魚

        我們對水的互動,也不僅僅是扭開水龍頭而已。碧溪橋畔的夏天,烤肉戲水的人群中可能也有我們歡快的笑聲;福林橋下的浮沫,追溯源頭也有可能是我們家中的清潔劑;雙溪河口強悍生存的肥碩琵琶鼠,可能是水族缸裡多年前放生的那一隻......而在溪水之外,還有更多。

        水從雲下,而為雨。而為溪流、而為川河、終為江海。我們從這條亙古的軸線裡,取了一瓢,變成「人們用的水」。於是乎水變身成各式各樣的形貌,也許是棉T恤、也許是寶特瓶、也許是各式各樣便利而乾淨的東西。最近,人們又發明了一張小小的貼紙,貼在這些東西上,用來重新看見這些變成了東西的水,大家叫它「水足跡」。

        現在,你看見了嗎?屬於溪流的、河川的、水的那許多故事。

        為了提醒大家,聯合國將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訂為「世界河川日(World Rivers Day)」,作為全世界重視、保護河川的日子。2014年的「世界河川日」就在今天:9/29日。隨著內雙溪小編,將雙溪上下走遊一回以後,也別忘了去關心一下離家最近的那條河、或者任何一樣手邊變成了東西的那些水。河川生態與水資源的保護,需要大家一起看見、一起實踐。


※ 延伸閱讀:

水足跡計算器(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2012 水資源日,帶你認識水足跡(環境資訊協會)

從淡水河口附近河段之今昔談起〉,范光龍

台灣水文館:淡水河的污染(台灣人文社會電子影音數位博物館計畫)





[活動訊息] 內雙溪自然中心 親子主題活動 「森林種子的奧秘」,大手牽小手,發現森林種子的奧秘

在草地上奔馳的孩子,伴著笑聲一同尋找種子的秘密
別以為安安靜靜的植物們都很溫和,
你知道嗎?

森林裡的植物其實對於爭地盤相當執著,每一分一秒森林裡的植物都正上演著激烈的搶地盤大賽呢。

但不能移動的植物要如何搶地盤呢?為了搶地盤植物們又會使出什麼特異功能呢?!
這一切的秘密都藏在植物的種子裡喔。

讓我們一起透過森林裡各種不同的種子,一窺植物的生命旅行。


活動時間
預計辦理二梯/10/11()11/2()09:30-16:005.5小時
活動地點
內雙溪自然中心研習教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15027號)
參加對象
國小三年級以上一般親子大眾、一梯30
活動費用
免費(相關師資、教材教具由北市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專案支應)
報名方式
103/9/29(一中午1230 起於內雙溪自然中心部落格「森林種子的奧秘」課程頁面受理網路線上報名,本課程需預繳活動保證金,詳細資訊請下載課程簡章。
活 動 內 容 及 簡 介
     
     
      
    
0930

1030
森林與種子
研習教室
趣味講座引領學員認識種子的基本構造、功能、傳播方式,以及種子在森林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
1030

1200
森林種子的奧秘
藥用植物園
實地至戶外尋找森林或森林周邊環境的種子,透過觀察與比較,瞭解種子的傳播方式。
1200

1300
午餐
教學中心
參與者自備輕食午餐,減少垃圾量
1300

1430
森林種子運動會
教學中心
團隊合作通過闖關關卡;透過討論與實際操作,思考種子如何利用風力、水漂、動物來傳播,以及合適棲地的重要性。
1430

1530
魚與熊掌-
不可兼得的種子
研習教室
遊戲模擬農業與氣候、病蟲害的關係;學員透過扮演農戶,擬訂種植農作物的策略,思考並討論作物多樣性對人類社會、生態的重要性。
1520

1550
森林資源面面觀
研習教室
討論課程的所見所學,並分享心得與反思。

※ 本課程實際進行將視現場天候狀況予以調整




目前11月梯次正備取均已額滿,
10月梯次候補中。(9/30 09:47)


內雙溪自然中心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15027
洽詢專線:(02) 2393-0102 16

[活動訊息] 內雙溪自然中心 森活學分班主題活動「森林設計學院」,展開無限想像,一起尋找自然裡的藝術饗宴!

野外捲曲藤蔓怎麼和我家的欄杆那麼的相像? 屋瓦的排列就像鳥兒的羽翼;水珠沿著葉脈葉柄蒐集起來,又是要給誰喝呢?

自然的元素早已悄悄進駐你的生活周遭。

許多的人工結構與生活用品的設計,都取材自大自然的原創。

想知道這些自然元素藏在哪裡嗎?

想培養更多元的自然感受嗎

森林設計學院邀你一起在輕鬆的講座與戶外探訪中
從設計的角度欣賞大自然的原創巧思~





活動時間
預計辦理二梯/10/12()11/1() 9:00-15:305.5小時
活動地點
內雙溪自然中心研習教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15027號)
參加對象
第一梯次高中以上一般大眾(可帶五年級以上小朋友、一梯30
第二梯次僅限高中以上一般大眾、一梯30
活動費用
免費(相關師資、教材教具由北市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專案支應)
報名方式
103/9/24(三中午1230 起於內雙溪自然中心部落格「森林設計學院」課程頁面受理網路線上報名,本課程需預繳活動保證金,詳細資訊請下載課程簡章。
活 動 內 容 及 簡 介
      
      
      
    
09:00
09:20
報到、相見歡
研習教室
開場認識同組朋友
09:20
10:30
打開你的
自然感受力
戶外觀察
大自然中好多有規則可循的排列與組合,讓我們一同來探索,找回自己的自然感受力。
10:30
11:30
天公伯的
設計圖書館
研習教室
身材真的要黃金比例嗎?葉子為什麼這樣排列?大自然中的形狀、結構、與圖案,隱藏著哪些秘密?
11:30
12:30
午餐吧
教學中心
自備環保、輕便的午餐
12:30
15:30
自然裡的
設計提案
戶外、室內
(視天候調整)
從大自然中找靈感,發現形式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我們要以自然為師,一起動腦動手來設計。
15:30~
帶著設計雷達
回家去
戶外
賦歸。別忘了帶著感應雷達繼續探測喔!

※ 本課程實際進行將視現場天候狀況予以調整




(9月24日 12:30 開始線上報名)


內雙溪自然中心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15027


洽詢專線:(02) 2393-0102 16

[自然筆記] 拜訪森林的設計師,從自然中發現生活靈感

發現樹木的生機,尋找來自自然的靈感
  李奧帕德(Aldo Leopold)在《沙郡年紀》(A Sand County Almanac)中有個雋永的小故事「像山一樣的思考」,其中的涵義便是告訴我們:「山活得夠久,所有的生物都蘊藏著他們存在的道理與意義,因此我們應該要學習像山一樣的思考。」

  自然的智慧就在於千萬年演化中的萬物間。 在你我的生活之中,有多少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是承襲自然的智慧,蘊藏著自然運行的道理?你發現過嗎?


       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從小學寫著世界上數一數二艱難卻也最優美的文字,在書本或是老師告訴我們文字的起源前,你是否早已發現文字跟某些自然物長的有些相似?
  
  早在西元前四、五千年古埃及就創造了象形文字,藉由看見的自然,繪畫出圖形並轉換成文字,流傳千古;不僅是埃及,整個華夏民族也創造出自己地域上的象形文字,發展至今,仍有許多的「字」是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演變而來。隨著文字的出現,古人們的智慧得以傳承,寫下流傳千百年的歷史與文學創作。

象形文字是華夏智慧的結晶,是古人們模仿自然形體所幻化出來的文字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http://www.baike.com/ipadwiki/%E8%B1%A1%E5%BD%A2%E6%96%87%E5%AD%97
 
  在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食、衣、住、行裡,更多更多像是 : 植物是怎麼種植的?衣服圖案為什麼這樣設計?房子這樣蓋、這樣設計有甚麼道理?或許答案都藏在大自然中。
一起去尋找大自然中的設計大師吧!

食:向自然學習-友善耕作
 
  樹木的落葉、動物的糞便,甚至是其他生物的死亡回歸土壤都能滋養新的生命,除了種出健康的食物,也能讓土壤越來越肥沃,這是自然界原本存在的智慧:土壤的生成、水的去留、植栽的生長死亡都遵循應有的規律,孕育出生生不息、富饒的大地。

        現今師法自然的耕作概念,像是有機耕作、自然農法等,開始逐漸取代使用大量農藥、化學肥料下的產出 - 沒有任何缺點的美麗作物。永續健康的土地,產出健康的食物,才能供給世世代代的人們永續的健康。現正最流行的思潮,你趕上了嗎?

        內雙溪自然中心試著帶領民眾探尋自然中作物的新生與殞落,為家中的廚餘、咖啡渣,園區裡的雜草、落葉獲得新生,運用大自然中有機物質分解循環的法則,將其幻化成堆肥,化成健康又永續的作物的溫床,雖然過程並不輕鬆,但有機堆肥的過程、對於土地的回饋以及共同努力的成果,將成為參與者心中最豐碩的收穫。(更多資訊請參考 春泥更護花

將垃圾變黃金:友善耕作堆肥法!

雖然不輕鬆,但擁有成為大自然一份子的滿足~


衣:與自然相連結的精神-排灣族與百步蛇

  在你欣賞原住民文化時,是否曾好奇衣飾上不斷重複出現的圖騰,是因為形狀特別?顏色鮮艷?還是有著更深層的象徵?才讓這些圖騰伴隨著文化生活不斷傳承。
  
排灣族圖騰-百步蛇
圖片來源:http://www.boco.com.tw/DesignElementData.aspx?ItemID=1106
        以台灣最有名的排灣族百步蛇圖騰來說,具有強的反擊力量大百步蛇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彼此間也不互相攻擊,是安定穩重的的生靈。因此取自百步蛇花紋的菱形圖騰就象徵著排灣族頭目的性格 獨立、安定、和平,也成為了排灣族的文化精神上的重要象徵。這類尊敬自然精神的傳承至今也變成了原住民文化中特有的藝術與態度。  
註:圖騰(totam、totem或toodaim)一詞,源於北美阿爾岡昆布洛(Algonkian tribe)的奧吉布瓦族(Ojibwa)的語言。原意為:超自然的保護物(王馨瑩,93)。原住民社會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圖騰,他們象徵不同的精神、故事與傳說。

百步蛇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tw/30839/category.php?categ_page=7&categoryid=115157
住:擁有生命的建築-仿生建築

   你知道怎樣讓建築也充滿生機嗎?其實建築本來就與自然相融合,只是現在的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建築中慢慢的遺失了!如何使建築不成為環境的問題?如何使建築擁有生命呢?這件事就讓仿生建築學告訴你其中的奧秘吧! 

車前草-葉片排列的秘密
圖片來源:太和養生網http://www.thysw.net/culture/102.html

  像是螺旋結構的轉化,例如,車前草的葉片一般呈螺旋狀排列,特定的葉片夾角讓全株植物葉子的受光效率達到最高,這樣的靈感則運用到建築上的透光率,像是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運用這樣的原理使得美術館得以接收到最多面積的陽光,也減少了電燈的使用師法自然,回饋自然,這也就是仿生建築最重要的精神。

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內部建築照
圖片來源:
http://lienyuwen910348.blogspot.tw/2012/05/guggenheim.html
仿生建築不單單只是模仿生物的形體,更是發掘造物者創造形體背後的意義,仿生建築學分成:城市環境、使用功能、建築形式、組織結構的仿生,不一定是單一面向,有很多是綜合型的仿生,透過觀察自然、了解生物構造的用意藉由現代科技與設計巧思轉化成建築。


行:效仿動物的韻律-交通運輸

  為什麼鳥兒會飛?飛鼠得以滑翔?為什麼鴨子會游泳?魚兒則能水裡優游呢?動物們的移動有著各種不同的方式以及他的奧妙。

  20世紀初,萊特兄弟觀察鳥兒的飛行,經過幾千次的實驗、革新,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經過材料的發現、科技的發展革新出現今的飛機。因為觀察自然生物的特性,加上人們的想像與創造力,促使現今的我們得以翱翔天際,克服高山、海水所造就的天然屏障。
       
      除了飛機、滑翔翼模仿飛鼠張開的羽翼、船的前行則靠著像似鴨子蹼的槳......許多的運輸都效仿自然的律動,因為揭開自然運行的秘密,才得以有今天便捷的社會呀!


梳著龐克頭、身型流線靈巧的「紅嘴黑鵯」
圖片來源: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飛機加快了不同種族的交流與連結~
圖片來源:http://big5.huaxia.com/tslj/cfht/2013/05/3339891.html
  
        順應著自然的定律,讓自然創造出更多生命,讓生命與生命連結,才能形成一個功能完整的生態系統,為自然與生命創造了更多的機會(Janine Benyus,2009)。在人口越來越多,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現代,人與自然脫節的社會裡,我們更要努力喚醒心中與自然之間的連結,順應自然運行的道理,回歸一個更自然、永續的生活模式。

  內雙溪自然中心在今年落葉紛飛、充滿詩意的秋天季節裡,開辦兩梯次的「森林設計學院」課程,與學員一起觀察生活中的設計與自然元素之間的關係、發現大自然中令人驚艷的適應本領、體會生命奇妙的演化道理,並從自然之中發現的靈感,創造生活中的有趣設計,讓人生增添更多不同的想像。課程簡章與報名資訊將於近期內發佈,請持續關注內雙溪自然中心部落格~期待與您們一起探索自然裡的設計元素吧!

期待與您一起探索自然的設計元素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