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新聞稿] 臺北市首座森林型環境教育場所 終於在士林內雙溪誕生!

 「內雙溪自然中心」以特有的森林生態系,及其豐富的動植物、地質、水文環境資源,在102年10月31日獲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通過,成為臺北市首座森林型環境教育場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大地工程處處長黃立遠表示,內雙溪自然中心訂定「森林樂活、大地共享」為環境教育推廣的核心精神,每年推出40場次的「森活學分班」推廣課程,課程有受到許多老師喜愛的戶外教學及到校推廣、小朋友熱烈參與的昆蟲夜觀「仲夏夜與動物有約」,以及充滿形形色色的種子而引起父母好奇眼光的「森林種子的奧秘」等。同時也針對大朋友們辦理成人研習,包括廣受銀髮族喜愛的園藝實做「手心裡的森林」,以及在暑假進行清涼消暑水域觀察的「水水內雙溪」等課程,內容相當豐富及精彩!

  大地處森林遊憩科長何明育說,內雙溪自然中心自98年起,持續辦理環境教育推廣課程,累積98年至101年共4年的環境教育推廣經驗,計辦理225場次的環境教育活動,參與人數計達8078人次,再加上彙整中心周圍的現況、自然及人文特色資源,及研擬7套環境教育課程方案,於101年底向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申請,歷經審查委員現場勘查及3次審查會議後,終於在102年10月31日獲得認證通過!
  大地處森林遊憩科股長蔡正發說,內雙溪自然中心「森活學分班」課程方案提供多元分眾的主題式體驗與學習,想知道內雙溪自然中心最近的開課資訊嗎?可至「內雙溪自然中心部落格 」http://neishuangxi.blogspot.tw/查詢。另內雙溪自然中心針對15人以上團體,還有提供內雙溪水土保持志工導覽解說服務!只要於2周前申請即可入園參觀,參觀時間為上午9時至12時,下午1時至4時。藥用植物園區周末開放一般民眾入園參觀,相關申請資訊,可上大地工程處網頁查詢,網址http://www.tcge.taipei.gov.tw。

※內雙溪自然中心交通資訊※
一、 地點: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150巷27號
二、 交通資訊:
(一) 自行開車:臺北市區往外雙溪方向,由至善路三段沿碧溪產業 道路上山抵達(設有停車場)。
(二) 大眾運輸:劍潭捷運站轉搭
1. 公車市民小巴1,至溪山苗圃站下車。
2. 公車小18,至碧溪橋下車,步行前往內雙溪自然中心(約30分鐘)。
三、 內雙溪自然中心停車場車位有限,敬請活動參與者響應節能減碳,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山,感謝您的配合!
交通資訊


學校教育:繽紛的森林社區
學校教育:繽紛的森林社區
主題課程:教師專業研習-水水內雙溪
主題課程:教師專業研習-水水內雙溪
主題課程:仲夏夜與動物有約
主題課程:仲夏夜與動物有約
主題課程:手心裡的森林
主題課程:手心裡的森林
主題課程:森林種子的奧秘
主題課程:森林種子的奧秘
特別企劃:森林健檢中心-森林多健康
特別企劃:森林健檢中心-森林多健康
戶外教學課程
戶外教學課程
戶外教學課程
戶外教學課程
主題課程:森林種子的奧秘
主題課程:森林種子的奧秘
石頭厝地質教室
石頭厝地質教室
內雙溪自然中心一隅
內雙溪自然中心一隅
內雙溪自然中心一隅
內雙溪自然中心一隅
內雙溪自然中心一隅
內雙溪自然中心一隅



原始出處 http://www.tcge.taipei.gov.tw/ct.asp?xItem=69734644&ctNode=28438&mp=105041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新聞稿
發稿單位:大地工程處森林遊憩科
發稿日期:102年11月29日
聯 絡 人:何明育科長
聯絡電話:0988-827613

[自然筆記] 大家來找碴--內雙溪森林神隱術

最近的天氣變冷了,你是不是也想躲在溫暖的被窩中耍賴呢?

        說到把自己藏起來,內雙溪的小動物們可是箇中高手喔!我們特別邀請曾在今年度森活學分班中出場的小動物們小露一手神隱術。在冷冷的天氣裡,不如就讓我們一起來挑戰一下,內雙溪的小動物們躲貓貓的本事。


大家一起來找碴,你能找到照片中躲起來的主角是誰嗎?
從下一張開始,你能找到多少個神隱高手呢!答案2週後公佈喔!


春不老花叢中,藏著什麼嬌客呢?
戶外教學的小朋友,驚喜的不期而遇~
教室的外牆,也是小生物落腳的所在

堆肥的角落,可是舒適的小天地
雙溪的溪水中,也有內雙溪的居民喔!
你我的腳下,一直有許多蹦蹦跳跳的頑皮小朋友們
碧溪步道旁的樹上,有靈動的小眼睛喔!

看完一輪,你找到幾個了呢?

        大自然中的動物們,具有各式各樣保護自己的秘密武器。其中之一,就是擁有神奇的「保護色」。這些保護色,具有與自然環境非常接近的花色、紋路,可以讓小動物們跟周遭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就不容易被敵人發現囉!小動物們為了生存,可是有精采絕倫的策略。除了保護色之外,還有「擬態」,會將外型假裝成某個自然物,例如竹節蟲與枯葉蝶,模仿起自然中的枯枝落葉可說是維妙維肖,大大提高自己的生存機率。

        週休二日進行親山活動時,除了賞花觀鳥、步道健行以外,也可以放慢腳步,低頭仔細尋找藏身周遭的神秘客。內雙溪自然中心有森林藥用植物園,及大崙頭山登山步道、碧溪自然步道等自然環境,是台北市近郊十分親切的小森林。邀請各位大小朋友有空時多多造訪,睜大眼睛,用敏銳的觀察力,拜訪內雙溪躲起來的森林小鄰居喔!





[活動訊息] 秋日揪團遊 內雙溪有機土壤之旅


 
     自從中心開始推出 團體的環境課程預約服務後,廣獲各方熱烈迴響。但其中小編們特別發現有一群無法揪團成功的朋友們。

        大家的心聲我們聽到囉~中心特別推出揪團服務,讓各方的朋友作夥參加的環境課程「春泥更護花」,一起體驗半天的內雙溪有機土壤之旅。


----------------------------------------------------------------------------
<揪團開課梯次>

第一時段 11/20(三)  1400-1700 (親子梯)人數不足取消

第二時段 11/24(日)  0900-1200 (成人、親子混合梯)開課囉

第三時段 11/24(日)  1330-1630 (親子梯)開課囉

第四時段 11/30(六)  0900-1200 (成人梯)人數不足取消

每梯揪滿30個學員就開課~
----------------------------------------------------------------------------

注意事項
  1. 春泥更護花--有機土壤實作課程內容、簡章請參考課程網頁
  2. 親子梯以7歲以上親子大眾為主,成人梯以高中以上一般大眾為主。課程難度會依對象稍有調整。
  3. 預計報名者請於2013/11/11(一) 12:30後,至網頁下方進入揪團報名表連結,填寫報名表。
  4. 該梯次報名滿30位學員、揪團成功後,中心人員將依序以電話聯絡(無法接通時改採簡訊),確認後寄出行前通知。收到行前通知、大家就可以準備來參加課程囉~
  5. 有機土壤實作的材料將使用園區內搜集的枯枝落葉以及生廚餘,生廚餘(果皮、菜葉、咖啡渣等,勿攜帶骨頭、剩菜,以免野生動物翻找)需要所有學員一起事先準備,每人約1~2公斤。
  6. 請注意!環境課程為團體預約課程,本次特別提供揪團服務,請大家珍惜公眾資源,避免報名、錄取後缺席之狀況,中心將保留相關紀錄作為後續活動錄取之參考。

 揪團報名表(請按我)
報名時間已結束

[活動花絮] 打造永續的雨撲滿--內雙溪雨水回收工作假期


        抓10月中陽光的尾巴,在進入迎著東北季風的連綿雨季之前 ,28位來自四面八方的環境志工們,為了雨水回收系統,到內雙溪齊聚一堂,進行這難得的課程。 課程的開始,藉由一個小小的教案,用紙筆看見河流在100年間的變化。隨著土地利用的變化,可以涵養水分的溼地、森林越來越少;農田、房屋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影響,透過學員動手計算,可以看到排水量數字的節節上升。

當土地沒有辦法再涵養水源,當這些寶貴而稀少的乾淨淡水迅速從不透水的地面流走,甚至造成洪患--這時候,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再加高堤防,提昇都市排洪系統的效率,而是回頭看看,我們的水資源管理,哪裡出了問題,而我們又可以怎麼作,來幫忙這塊大地。

計算百年前,不同土地利用的排水比例

課程從家家戶戶皆有的屋頂雨水回收系統著手,增設雨撲滿,留住老天爺給的乾淨水。到底雨撲滿的效用如何呢?氧化鐵老師在課堂上計算給學員看:「假設一家30大小的屋頂,降雨高度1公分,就可以集到1噸的水。」

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但是,面對雨水的回收使用,當然還是有疑慮的。學員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擔憂,包括水受到酸雨污染、屋內沒有儲水空間、管線不知道怎麼拉、後續清潔維護麻煩等等,氧化鐵老師也均在課堂一一解答。

精彩的室內課說明

掃除了心頭的擔憂,接下來就是要動手實做了。老師先將學員分成三組,現場勘查環境,並開始畫設計圖、估計材料。

當走入現場以後,就和剛剛上課的文靜氛圍截然不同了。雨水收集組的夥伴們,搬來長梯,爬上屋頂去觀察集雨管的狀況,並且把上面堆積的落葉清除乾淨,又將長鐵網摺好放入集雨管,初步過濾落葉等較大的物體進入集雨設備。


雨水儲留組的夥伴,面對兩個沉甸甸的半人高不鏽鋼水塔,決定先將它們墊高,方便出水口的水管施作,以及提供足夠的水壓給利用組的水龍頭。連女生們也合力推一台手推車,將沉重的磚材搬運過去。


鋪設水塔的地基

雨水利用組的人,則是團團聚在牆壁邊,思考水龍頭的最佳位置,決定水管的走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水龍頭的高度和方向、防止水花噴濺的大盆怎麼擺、
裡面又要裝些什麼、使用過的汙水怎麼處理,連遊客走過去的動線,也考慮到了。



回到教室,各組拿起自己的設計圖互相分享。在時間有限的課程中,也能盡量讓每一個參與者對雨水的收集、儲留、利用,各部分都有完整的概念。這同時也是Debug時間,各組要在別人報告時,檢查一下其他部分的規劃和自己的設計會不會兜不攏,一發現疑問便積極提出,不然,等下可就要正式開工囉!

小組討論設計圖
分組報告自己的設計


下午正式上工,除了少數已經有經驗的夥伴以外,大部分來參與的人,都是第一次接觸這些水電材料。小心翼翼的施作、比對閥接頭*與水管、塗抹塑膠油接合水管,連一個小小的捲止洩帶*動作,都有很大的學問。

* 閥接頭:一端為螺紋、一端可套水管的接頭。
* 止洩帶:捲在水龍頭或閥接頭螺紋處,避免漏水的膠帶。

塗抹塑膠油



經過一番忙碌後,終於將三大組的部份完整接合起來,人力揚水系統也經過測試,真的能將低於水龍頭水位的水抽上來使用。小小一截塑膠軟管有這麼神奇的作用,令學員們大感驚奇。

課程的最後,PPT內的分享與回顧,也提醒著:雨水回收系統並不困難,這是一般人都可以動手DIY的程度。為什麼要做?不只是因為省水費,而是幫忙自己所居住的環境。留住珍貴的水資源,減緩旱澇之間的差距,雖然似乎理想有點遙不可及,但如果雨撲滿真能在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遍地開花,就跟百年前的桃園埤塘一般有著蓄水滯洪的功效。



既然我們無法恢復土地百年前的樣貌,那也許可以用另外一種型態來付出一點點努力。無論如何,一起來關心看似平凡無其亦隨手可得的、一滴雨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