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歲末回顧】2015 累積的土壤,孕育來年的希望~

        2015 是聯合國的「國際土壤年」,內雙溪自然中心也在這一年來,以「土生土長的森活故事」為課程主軸,推動了一系列「森林 x 食農 x 綠生活」的主題課程。讓我們一起在歲末的冬陽下,曬曬一年來的故事吧:

【孟春.厚土厚生】

        初春的三月裡,內雙溪規劃了一畦土地,採用「樸門」的設計,邀集了四方夥伴們,進行了兩天的園藝工作假期。在兩天的時間裡,我們將落葉堆肥、厚土栽植的概念應用在內雙溪的小苗圃,從撿拾枯枝落葉、到動手圍起圍籬,從無到有地建置了內雙溪第一塊可食地景苗圃區。這塊苗圃雖小,卻是今年食農教育主題:「綠意小園丁」戶外教學參訪體驗的重要角色!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經有超過 180 位小朋友,在這裡親手觸摸泥土、拔除雜草、把成熟的作物帶回家,進行一場都市人與土地的零距離體驗呢!

※ 「手心裡的森林」工作假期,請按我知道更多~
※ 「綠意小園丁」戶外教學,請按我知道更多~

從無到有,在四方夥伴的相助下,建置起一個友善土地、厚土厚生的苗圃地景。



內雙溪的小苗圃,跟隨四時的節奏成長,展演食物到餐桌的距離,搭建人與土地的橋樑~

【仲春.花顏巧語】

        所謂「百花吐豔三春景」,內雙溪的五月天裡正是一個奼紫嫣紅開遍。不過,我們可沒有辜負了這良辰美景,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邀請三年級以上的親子大眾,來到內雙溪一同認識花朵的生命密語。從「花花完全解剖」開始認識一朵花的生命構造、到走出戶外,探訪自然中的各色花朵的生存策略。內雙溪的主題活動「森林花花物語」,讓訪客們彎下腰、貼近土地,試著用不同的眼光「賞花」~




【初夏.森氣颯爽】

        內雙溪的小森林,一直是大台北地區戶外教學的生態殿堂:在眾生活躍的夏季裡,我們帶領國小三年級的小朋友,走進「繽紛的森林社區」,認識生物多樣性的豐富與趣味;和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一同探訪「森林背包客棧」,發現背包客們在演化與適應之下,發展出的奇妙獨門絕活;與個頭像小樹苗一樣抽高了的九年級學生們,一塊兒踏入森林步道,爬上大崙頭山頂,認識在森林守護之下,土地與環境的故事。

※ 對「戶外教學方案」有興趣的老師們,別錯過了明年免費申請的機會喔~【按我加入快訊,得知最新消息!】
透過遊戲引起興趣、帶領學生真正「走進環境」中的環境學習。


【仲夏.夜聲喧嘩】

        說到森林裡的故事,當然也少不了「晚上的森林」!內雙溪今年的特別企劃「夏夜森林物語」,規劃生態電影欣賞與大型闖關活動,邀請男女老少、大小朋友們都來到內雙溪,拿著手電筒、親身走入夜晚森林,來場知性與趣味兼具的生態體驗。透過電影《蜂狂》的播放、以及森林關主的闖關遊戲和解說,發現在以往不經意的小角落裡,這些森林小生物一直提供人類環境莫大的幫助!當然,離開前除了領取活動小紀念品外,也別忘了許下守護他們的保育承諾喔!

點亮手電筒,走入夜晚的森林。認識躲藏在黑夜裡的生物,其實一直都默默地協助維持我們的環境!


【金秋.取之山林】

        孟子曾說:「斧斤以時入 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道盡了古人順應時節,與自然共處的智慧。《禮記》〈月令〉中就曾說,春天禁止伐木、要等到秋季「草木黃落」時,才可以「伐薪為炭」。內雙溪也遵循著一樣的土地節奏,在秋季舉辦一場「竹取物語--竹林經營工作假期」。兩天的時間中,學習關於竹林的生態與經營方法,實地帶領工作夥伴們到後山久未整理的竹林中,伐取過細、或損傷的竹材,回來製成手編竹籬,用於加固內雙溪的苗圃。除了回饋場域以外,也製作生活竹製品,讓大家的腦袋與雙手,都是滿載而歸呢!

※ 「竹取物語」工作假期,按我知道更多~
契合時節的工作勞動,既幫助環境(協助竹林有良好的生長環境)、也造福自己(帶回家的手作竹製品~)


【冬藏.種源不盡】

        經過一場熱鬧的夏宴,在山林逐漸安靜下來的冬日裡,內雙溪帶領著大小朋友一同探訪植物們沈澱下來的生命奧秘。透過各色植物種子的傳播策略,讓我們發現木然不語的植物,原來也是使盡心機地搶地盤!看似普通的一顆顆果實,卻壓縮了千百年演化得來的生命密碼,在靜默中保有大地土壤中的生機。內雙溪的主題活動「森林種子的奧秘」,解碼種子生存策略,也希望能推動大家重視自然種源的保育,讓土地裡蘊藏的生機,能在秋收冬藏的循環中,源源不盡、生生不息。
每一顆種子,都是一個值得等待的生命。

-------

        2015 雖然即將成為過去式,但今年的厚土,必定累積來年的豐腴。今年在巴黎所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被視為是「拯救地球最後、最佳的機會」,同時也是最多國家領導人參與的一屆。會議中通過的《巴黎協議》更明確定義了限制全球升溫趨勢、及對氣候變遷因應調適的重要性。

        台北近郊群山環繞,這些淺山森林、以及其中奔流的溪流環境,提供了大台北都市地區包括固土護坡固碳潔淨與涵養水源在內的種種環境功能;完整多樣的棲地,更支持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些系統構成的生態功能,讓人口高度集中的都市能夠有更好的「環境韌性 (Resilience) 」,面對氣候衝擊,有更大的因應彈性。
到環境資訊中心,認識「城市韌性」~

        背倚大崙頭山、面朝雙溪河谷的內雙溪自然中心,坐實「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之名,致力於透過各式精彩課程、推廣活動,將「森林綠生活」帶給都市叢林中的人們。期盼透過走入自然的親身體驗,引發共鳴與感動,進而願意以綠色行動一起守護我們的環境。2015的土壤年,我們也如大地化育般默默積累。回顧今年,一共舉辦了大小共 91 場次的活動與課程,有超過三千位朋友曾踏足內雙溪。感謝四方夥伴,願意和我們一起成長。2016,我們也會繼續努力!




【內雙溪居民誌】 是誰在冬天歌唱?


夏天總是有許多小動物在森林間穿梭,不論白天或者夜晚森林中總是熱鬧不已~

而冬天的森林則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儲存糧食、備好體力準備迎接新的一年~
但有一個可愛的小生物喜歡特立獨行,當萬物正準備冬眠,牠們卻正在歌唱~

噓~你聽!

猜猜看,是誰在冬天裡歡樂開唱呢?(請按下控制欄播放錄音檔)



猜猜我是誰?

       冬日的綿綿細雨中,內雙溪自然中心教室後方的生態溝傳來陣陣合唱:「呱~哇~呱~哇」你猜到了嗎?是哪位不畏寒的傢伙在冬天歌唱?

牠是誰?偷偷躲在生態池旁唱歌呢?


我是小小草仔粿-台灣特有種「台北樹蛙」

       原來是會跳的小小草仔粿-台灣特有種「台北樹蛙」。
你有發現躲在流蘇葉上的小小草仔粿嗎?



聽我們唱一首冬季戀歌

       有別於其他生物喜歡在溫暖的春夏開始牠們的戀愛階段,牠們總喜歡在冬天尋找可以相互依偎的另一半。雄蛙會為了每年度的歌唱,開始在水畔的泥地上挖洞築起新房巢穴,待一切準備就緒,牠們開始大聲鳴唱,藉由巢穴產生更大的共鳴,讓內雙溪的冬天也熱鬧了起來~

       雄蛙們期待著賞識牠們歌唱的真命天「女蛙」出現,雌蛙則在一旁偷偷傾聽著,尋找那個又壯(個體較大)且充滿磁性嗓音(較低沉)的王子,好讓彼此可以共結連理、培育下一代。
可供挖洞躲藏的溼地環境,是台北樹蛙重要的生命驛站。

       當雄蛙遇到雌蛙後開始抱接纏綿、生下300~400顆左右的卵寶寶,抱接時雌蛙後肢不斷踢打,讓分泌的黏液、卵粒、精液在空氣中混合形成像似肥皂泡沫的層膜,覆蓋在卵寶寶之上,讓人誤以為牠們在幫寶寶們洗澡呢!

       卵寶寶會在巢中孵化變成蝌蚪,藉著卵黃的養分長大,等待東北季風夾帶的雨水,將牠們從巢穴帶離,前往小池塘中成長。進入池塘後,小蝌蚪得開始學著尋找藻類覓食、躲避池塘中其他可能的天敵:紅娘華、大田鱉...等。當牠們努力長大後,便會跳離水域尋找適合棲息的樹木,等待下一個冬天的到來。

內雙溪的雨夜裡,巧遇跳離水域、巢穴的台北樹蛙。 


潛藏危機的生存環境

       台北樹蛙要繁殖下一代,需經過重重的考驗才能完成;卵寶寶們更要在重重難關中過關斬將,才有機會找到適合棲息成長的地方,你是否也感覺到牠們努力生存的韌性了呢?

       但牠們現正面臨更多突如其來的危機:人口越來越多,台灣人生存的密度也越來越擁擠,為了要有更好的居住環境,我們填池造陸、蓋房、開路,蛙蛙們需要的溼地、泥塘就這樣一塊塊逐漸消失......

       信義區的中強公園,曾經是台北樹蛙唯一平面的繁殖天堂,牠們總是在冬日中歌唱準備幸福的迎接下一代。卻在一次的公園整建中,濕地被填埋,整整兩年的時間,冬天不再有令人雀躍的歌聲。所幸兩年之後在許多人的努力下,讓蛙蛙們又再度回來了!


讓台北樹蛙們願意為這片大地繼續展開笑顏 

       並非每次蛙蛙們都可以如此幸運的獲救或者願意回來曾經的傷心地,因此需要大家一同的關心與保護,讓台北樹蛙們別再傷心。

       可以聽聽附近的公園、池塘或者近郊森林,最近是否也有牠們的鳴叫;關心一下居家附近的開發與改建,是否也影響了一同居住在這個環境的台北樹蛙們。

       當我們記得土地不僅是人類所獨有,而是與許多生物共享,也許有許多做法將會不一樣;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一直聽到在冬日裡歌唱的台北樹蛙。





延伸閱讀
  1. 台北樹蛙習性介紹:消失中的象山隱士-台北樹蛙
  2. 台北樹蛙的生存危機:棲息地浩劫 台北樹蛙悲鳴
  3. 台北樹蛙的相關報導:環境資訊協會-台北樹蛙
  4. 探訪台北樹蛙的小故事:約孩子夜訪台北樹蛙

UNO!森林社區-內雙溪生物紙牌遊戲開箱~


小雪剛過,凜冬將至。在冷颼颼的冬天,森林居民們都躲到哪兒去了呢?是樹洞裡面、還是石頭縫縫中呢?

咦?!原來他們全躲進內雙溪的紙牌遊戲裡了!!

紅楠、大頭茶、大冠鷲、赤腹松鼠......每個居民都躲進色彩不同的牌卡裡頭了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內雙溪「繽紛的森林社區」--紙牌遊戲吧!
 


        「繽紛的森林社區」生物UNO牌,是今年內雙溪特別研發,集遊戲與教具的功能於一身,適合老師也適合小朋友的紀念宣導品。裡面以各個顏色區分,將生物們分成五個不同「社區」;每個社區中都有食物鏈中不同層級的角色: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每個社區中都有自己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噢!
        同時,每張卡片上也都畫上了森林生物的Q版大圖、生物層級、棲息地與食性,讓小朋友可以透過卡片,認識不同的森林居民們。

        設計細緻的卡片,以Q版漫畫風格,呈現森林社區與社區居民們的樣貌。雖然是Q版,不過該有的細節可都沒放過喔:每個不同的社區,都有一張社區背景的底圖;每種生物身上的生物特徵,也都盡量在可愛的漫畫風格中呈現細節;牌背圖案是精心設計,具有潺潺流水的茂密森林,讓牌卡中的五個社區居民,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安身立命。


        說了這麼多,是否迫不及待想知道紙牌遊戲怎麼玩呢?其實,因應不同的需求,這套紙牌遊戲設計了多種玩法:最容易上手的一種,是參考市面上「UNO!」紙牌遊戲的概念,以色彩接龍(下家需與上家同一個社區)或者食物鏈接龍(具有下家吃上家的食物鏈關係)的方式,最快出完手上牌卡的玩家獲得優勝!

生物UNO!
        可以依照教學的需求,設計遊戲規則來釐清生物概念:例如在食物鏈接龍的UNO遊戲中,釐清森林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係,以及更進一步探討食物鏈中的生物放大效應等概念。除了教學性質以外,為了增加遊戲的趣味性,還設計了「特殊牌」,讓出牌順序多出許多不確定性的變化,更加有趣呢!

鳳凰出世!請下家出「鳥類」牌來朝聖囉!!
        而這套紙牌還有一種玩法,是搭配內雙溪自然中心的學校教育方案:「繽紛的森林社區」,進行「生物大風吹」的一系列遊戲,來認識森林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聯。來看看紙牌遊戲如何應用在教學現場的片段吧:

猜猜我是誰?我所扮演的生物具有哪些特徵呢??

生物大風吹!吹~「會飛的生物!!」你被吹到了嗎?

對於被「吹」出來的生物,大家都有足夠的認識嗎?
一起來聽聽老師怎麼說~
將自己扮演的生物寫在白板上,並將自己與其他相關的生物們連接在一起~

        感到規則十分複雜嗎?別擔心~紙牌遊戲盒中已經附了一張完整的遊戲說明,可以依照規則進行,也可以自由發揮創意(忘了說,紙牌盒內還附 6 張空白卡,可以自行發揮喔!)是否你也對這套可愛有趣、又富含教學理念的生物牌卡有興趣呢?歡迎明年多多關注內雙溪自然中心的課程,就有機會得到它唷!


【活動花絮】竹取物語-用工作假期發現竹子魅力

倘佯在竹林間,享受一起完成一件事的感動。
你曾在寒冬因為一碗竹筍湯而心生暖意嗎?或者在農村田野間坐在竹籐搖椅上休憩過片刻?還是跳過竹竿舞、住過竹屋,甚至吃過竹筍炒肉絲呢?最最最少,也曾用過竹筷吧!
  『竹』曾經在生活周遭幾乎無處不在,有著各式各樣的用途,但當科技時代的來臨,讓生活中充斥更多便利的材料後,竹子的應用也慢慢變少了。

為了喚醒與我們連結很深的『竹』文化,在秋高氣爽的9月,內雙溪自然中心招集了從各方來的夥伴,一同創造內雙溪的「竹取物語」。


        在研究竹子的學者呂璟明博士深入淺出的講解中,才知道:先民就是看上它可以輕易變形的韌性,在製作許多物品時限制較少,也因為繁殖與生長快速,方便取得,讓它在生活製品中佔有一席之位呢!

竹子因地下莖的方式不同而分別種類,共以上四種種類,
竹子也因地下莖容易蔓延的特性而快速繁殖呢!
(圖片來源:呂璟明博士授課講義節錄)

竹子不但使用廣泛,種類也很廣泛:台灣原生種和變異種的竹子加起來就有24種,每種竹子在生活中的用途也大不相同。走進內雙溪的森林教室,看見環繞步道兩旁的整片青翠竹林,大夥們可以佇足片刻,側耳細聽風過竹林的蕭蕭聲、打開毛孔感受綠竹蔭下暑氣全消的清涼,日常繁忙的工作壓力似乎也能夠因此平靜幾分。這裡的竹林,是早期農民開墾所種,許久沒有人管理,也陸續開花準備凋零重生。自然生長的竹林也遵循著生命存續的法則,但如果想要讓竹材得以作生活應用、竹產品提供人生活所需的話,還需要正確適度的疏伐與管理,讓竹子的生命力保持在最旺盛蓬勃的狀態。

夥伴們走進竹林,傾聽風吹過竹林的聲音,感受親近自然的感動。

因此內雙溪的夥伴們,在附近田間老師--郭登源大哥的指導下,帶領學員們一同幫助這裡的竹林大掃除,有句俗話說:「留三砍四不留七」。意思是保留三年生的竹子,砍四年生以上的竹子(因為此時的竹子質地較硬也較好製作成物品),而七年以上的竹子一定得砍除,不然因根系的質地脆化會影響整個竹林生態。依照這樣的原則,大夥踏進竹林中,分頭尋找準備砍下的竹子,才發現分辨竹子是幾年生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找出四年生以上的竹子,讓小竹子有更多空間成長吧~

從尋找竹、砍竹到整理砍下來的竹子,一個步驟也不能馬虎,大夥們認真的將竹子一支支從竹林內搬出、整理。多半被砍下的是經颱風吹倒、或吹得半斷的竹子,讓原本半倒的竹子不壓在其他健康的竹子之上,也可以讓已經有損傷的竹子轉換成生活中可用的製品。有效利用自然中的每個環節,更讓人覺得這次學習充實富有意義。

親手砍下的竹子,表情都藏不住滿載而歸的喜悅。

從竹林中取出質地較硬的綠竹,用傳統的方法製作成竹筷、竹杯。在許多夥伴們的分享中,做『竹筷』對於民國 40 年代左右居住在農村的夥伴一點也不難:夥伴們分享,以前家中買不起太多碗筷,只要有人來家裡做客,爸媽就會叫他們趕緊削竹筷招待客人吃飯,做竹筷可說是待客之道中重要的一個技能呢!


找回過往的記憶,竹子可以是個跨越時代的交流,讓每個人都玩得不亦樂乎。
另外從竹林中找出質地較有韌性的桂竹,則為中心的小菜圃編織出堅固且美麗的竹籬笆。本年度做出的小菜圃在一次又一次的工作假期中越來越完整且堅固,運用自然的資材、藉由參與者的智慧與雙手,讓園區越來越有與人互動後的樣貌。(每一次參與工作假期的夥伴,事後都還很關心:我們上次做的 XXX 現在怎樣了呀?園區的小小景色,也牽掛起越來越多人的意念了呢。)

靠著大家的力量,讓小菜圃可已越來越堅固與美麗,
中心的土地也在大家的努力下越來越豐富了呢!
在滿滿兩天的活動裡,學員們對於『竹』與我們的關係有更深刻的體會:原來竹子不只拿來用與吃,生長密度高的竹子也有極高的固碳能力;匍匐型的竹子更可以幫忙鞏固土壤;除此之外也有許多生物需倚賴竹林過活。但在石化產業興盛的現代,塑膠帶取代了竹籠;沙發取代了藤椅,雖然方便許多,但在丟棄處理上也新增了廢棄物處理的問題。回到早期的智慧,竹子的生長、製成到最後的腐敗還原土壤,都屬於自然間的循環,大大減少環境的負擔呢!
在兩天活動裡,都埋了一顆對於竹林更認識且友善環境的心~
希望有參與或者沒有參與的你,也可以跟我們一起發現環境存在的循環!
一同維護這充滿驚喜與生命力的大自然唷~

        麥克阿瑟說: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台北近郊山區的竹林仍在,但都市生活中的老記憶卻逐漸消亡。內雙溪自然中心用兩天的時間,邀請大家一起走進竹林內,從永續環保的新觀點,重新看待生活中的老竹藝。希望,能夠在都市生活中,多一些人與自然和諧循環的想法與火花~


(如果你欠缺讓竹子走進生活,永續環境的靈感,也許可以參考這裡:環保竹牙刷)
(如果你想在台北市中尋找竹氣味,也許可以往舊城區找找唷:迪化街的竹器行)
(如果你想參與內雙溪的工作假期,請來信訂閱【內雙溪快訊】,掌握第一手報名資訊!)



【新聞稿】大地處屢創佳績 內雙溪勇奪環境教育雙獎!

大地處屢創佳績 內雙溪勇奪環境教育雙獎!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新聞稿發稿單位:森林遊憩科
發稿日期:104年11月5日
聯 絡 人:陳彥成科長
聯絡電話:0988-823653
大地處屢創佳績 內雙溪勇奪環境教育雙獎!
  鏗鏗鏗!北市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內雙溪自然中心首度榮獲第四屆「臺北市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104年10月29日獲得市府頒獎肯定,另外也在國家級比賽中,榮獲教育部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社教公益獎」,預計104年11月25日舉行頒獎典禮。大地處內雙溪自然中心勇奪環境教育雙獎,可見耕耘環教課程及推廣成果之用心與付出,除了讓市民朋友「有感」外,也獲得市府各機關的肯定。


  大地處長黃立遠說,大地處自成立以來即響應全球發展趨勢,致力於環境教育推廣,尤其內雙溪自然中心整合周邊環境及自然森林資源,以特有的森林生態為規劃主軸,確立「森林樂活、大地共享」核心精神,推出一系列環境教育課程,帶領市民朋友倘佯森林芬多精、學習森林生態小學堂。內雙溪自然中心98年至104年共辦理395場環境教育課程、計4萬7,533人時參與,並於102年獲行政院認證為環境教育場域,持續提供市民朋友化環境教育多元服務。
  大地處森林遊憩科長陳彥成也說,內雙溪自然中心規劃有藥用植物園、森林教室、樹屋景觀台、石頭厝地質教室、太陽能互動教學區、益康花園、及苗圃溫室等區域,範圍廣大且景觀多元,不僅能協助地區學校機關有效運用在地資源,亦提供戶外遊憩體驗,引導市民發現日常生活中,森林功能提供之服務,進而提升市民對森林生態的認識及對森林保育的重視,再透過實地教學之課程動手做,一同為環境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內雙溪自然中心未來將續開辦環境教育課程,接待喜愛親近自然的大小朋友,將深度的自然觀察、生態思維融入各項課程中,累積下來的服務經驗及吸收學員們的寶貴意見,持續提升課程品質及場域功能。
  想知道內雙溪自然中心最近的開課資訊嗎?可至「內雙溪自然中心部落格」http://neishuangxi.blogspot.tw/查詢,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內雙溪自然中心環境教育有多精彩!
ps.如需引用相關圖片,請至「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網站(http://www.tcge.taipei.gov.tw/)參考下載。
※內雙溪自然中心交通資訊※
一、 地點: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150巷27號
二、 交通資訊:
(一) 自行開車:臺北市區往外雙溪方向,由至善路三段沿碧溪產業 道路上山抵達(設有停車場)。
(二) 大眾運輸:劍潭捷運站轉搭
1. 公車市民小巴1,至溪山苗圃站下車。
2. 公車小18,至碧溪橋下車,步行前往內雙溪自然中心(約30分鐘)。
三、 內雙溪自然中心停車場車位有限,敬請活動參與者響應節能減碳,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山,感謝您的配合!
內雙溪自然中心
第四屆「臺北市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
第四屆「臺北市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
本府環保局長親臨頒獎
本府環保局長親臨頒獎
頒獎典禮
頒獎典禮
有功人員熱烈交流
有功人員熱烈交流
一起改造內雙溪,讓環境更美好
一起改造內雙溪,讓環境更美好
一起走進竹林世界吧
一起走進竹林世界吧
環境教育參訪活動~
環境教育參訪活動~
水漂種子的實驗,看誰會游泳
水漂種子的實驗,看誰會游泳
我們是愛護環境的小種子
我們是愛護環境的小種子
迎春納福好趣處
迎春納福好趣處
為中心照顧一盆盆繽紛的盆栽
為中心照顧一盆盆繽紛的盆栽
學員們自製雨水回收系統
學員們自製雨水回收系統
環境教育特別企劃大合照
環境教育特別企劃大合照
提供市民環境教育好趣處
提供市民環境教育好趣處
藥用植物園木棧道
藥用植物園木棧道
藥用植物園參觀盛況
藥用植物園參觀盛況
內雙溪自然中心瞭望台全景
內雙溪自然中心瞭望台全景

【活動花絮】友善身體也友善水域的「手工皂」~


這個秋季,內雙溪新鮮熟成的手工皂!

        在每次嘩啦啦扭開水龍頭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想過,這些洗滌後的污水旅程將去到何方、又與環境產生怎樣的交互作用呢?
        今年夏天,內雙溪進行一系列與溪流水資源相關的深度課程,帶領民眾親身踏入溪流,關注身邊的都市水環境議題。

        而在時序漸涼的秋天,內雙溪自然中心將對水環境的關懷帶入生活實踐中,邀請大小朋友一起來內雙溪,動手做出友善身體也友善水域的手‧工‧皂!

        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洗滌過程,究竟清潔的魔法是什麼?人類又怎麼取得這樣的技術?清潔技術的演進,又對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從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開始,人們從動物油脂與草木灰中找到清潔的祕密...
        20世紀以後,石化工業盛行,從石油中提煉出的石化清潔製劑,隨著洗衣機等生活家電的普及,一起進入大眾的生活中。其方便好用的清潔特性,讓傳統的肥皂離開了中世紀以來的歐風貴族榮光,進入洗手台上的角落。

<製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合成石化製劑的缺點,也在使用了數十年後才逐漸被發現:早期的硬性清潔劑,由於帶支鏈的分子結構幾乎不被生物分解,導致洗滌後的大量泡沫覆蓋水面,形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後來,才研發了軟性清潔劑。為了增加洗滌效果,合成清潔劑中常添加的磷酸鹽類,也在被沖入水中以後變成大量的磷(植物喜歡的營養鹽),導致藻類大量增生,造成水域優養化。

水域優養化,會讓我們不能用自來水?
可以參閱環境資訊協會的 這篇文章
(圖片來源:溯溪話廊 / 張達宏提供)
        而一度以為安全、市占率達八成的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後來才被發現,當排入河川後,會分解出親脂性,難溶於水的壬基苯酚(NP)。由於分解不易,在河川與底泥中累積後,經過食物鏈的生物累積,移轉到高級生物體中。因為它的分子結構與雌性賀爾蒙非常接近,會和體內激素受體錯誤結合,造成雄性生物體雌性化或中性化,影響生物族群繁衍,甚至有瀕臨絕種危機。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也已將壬基苯酚列為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篩選名單之一。

根據調查,台灣地區五條主要河川中所含 NP 之濃度有 78% 已超出歐盟規定值。
(圖片來源:愛家莊敬店部落格)
        近兩百年來,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讓生活產生許多改變。而這改變所帶來種種複雜的交互作用,也許我們能夠及時察覺、也許不能。但生活中的每個選擇,都毫無疑問地、確實影響了我們所身在的環境。而環境中的些許改變,或好或壞,也都可以回溯到你我生活當中的每一次實踐。

        於是,內雙溪自然中心在今年九月的清爽秋天,邀請大家一起走進自然,製作讓皮膚與土地也都清爽無負擔的手工皂:在園區內拾取自然素材、計算配方到手工打皂。回歸最質樸的清潔方式,單純的脂肪酸鈉更容易在使用後被微生物分解。

從油脂與鹼開始,掌握每一個環節的純粹。

        為什麼選擇手工皂呢?除了簡單的化學製程,在家都可以輕鬆完成以外,未經工業分離的天然甘油,是皮膚最滋潤的保溼劑。使用過後的肥皂排入水中後,會由土壤及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其天然油脂所構成的烷基,使其變成小分子,再變成二氧化碳。具有容易分解的特性以外,肥皂在稀釋到一定濃度後,即會喪失界面活性的效果,不用擔心溶出那些潛藏在河川底泥裡的有害物質,重新進入食物鏈。

        學員們依照配方比例,從計算、量取油品與製作鹼水(氫氧化鈉)開始,親自動手參與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這樣子的肥皂,不會有漂亮的渲染花色,因為沒有添加任何色素、色粉;泡沫碰到眼睛會很痛,因為沒有添加「不流淚配方」。只是回歸最單純原始的清潔本質。


混合油與鹼後,開始重頭戲:動手打皂吧!

        在接力打皂的家庭馬拉松裡,部份學員在講師帶領下,深入內雙溪的後山,摘取森林教室內,由早期農民所遺留、如今在次生林的競爭下自然生養,卻仍依時結果的柚子們:柚子肉由大家分享(雖然肉很少,但意外地好吃唷!),柚子皮拿來萃取精油,也成為製皂的角色之一。

左圖:自然生養的柚子樹無人照顧,切開後與平時所見大異其趣
            的樣子,讓大家都笑開了~
右圖:柚子皮富含精油細胞,經過萃取後,也是純天然的成份喔!

        最後完成的皂液,倒入回收洗淨的飲料紙盒中入模,也是一次棄物重生的環保實踐。入模後的皂液寶寶,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啊不是、是3-4週的熟成之後,就可以站上洗手台服役囉!下次來內雙溪自然中心,別忘了細細體會這滋潤又清爽的舒適洗感,這都是我們為了水環境付出行動的小小心意唷!

儘管肥皂身上有紙盒的壓紋、邊緣也不甚平整,
但仍然不減它的好用與純粹喔!



※ 延伸閱讀:

〈環境荷爾蒙 - 壬基苯酚與雙酚A在臺灣水環境中之分析與流布調查〉,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吳建誼、丁望賢